引言:當比亞迪說出能在5分鐘內完成400公里續航補能時,人們驚歎於“油電同速”改寫電動車歷史的壯舉。 但鮮少有人注意到,這場高壓革命的背後,是對電池管理系統(BMS)的極致考驗:在1000V電壓平臺下電池的安全管理,單顆電芯的微小電壓偏差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。 這便引出了BMS的覈心:車規級電池監控晶片。
以LTC6813和ADBMS6830為代表的高精度監控晶片,如同電池組的“神經末梢”,實时捕捉每一節電芯的電壓、溫度與健康狀態。 在比亞迪全域千伏架構中,這類晶片通過級聯科技串聯數百節電芯,以±2mV的測量精度為兆瓦閃充築牢安全防線。
下麵讓我們以LTC6811,LTC6813和ADBMS6830為例,看看這些晶片的“真面目”。
該系列晶片最早是由淩特公司開發(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),在2016年被ADI公司(Analog Device Inc)收購後,該系列自LTC6813起後續的開發生產都由ADI公司主導,LTC6813也搖身變成了ADBMS1818,成為該系列一座新的里程碑。
以下為各晶片的基本資訊:
注:表格內數據基於晶片手册提供
單從錶中的數據來看,LTC6813比LTC6811多了50%的可測單元數,對應的埠數、總誤差、ADC數量、通用介面數和休眠模式供電電流都相應的提高了,但是工藝節點和傳輸速率沒有變化,基本推測出來這一代的陞級主要是堆量; 再來看ADBMS6830,首先從工藝上就提升了一個階段,可測單元數比LTC6813少了兩個,埠數量和ADC數量卻新增了很多,傳輸速率也提高了一倍,休眠模式供電電流卻降低了,顯然這裡有大的結構改動,接下來,讓我們進一步探索他們的不同之處。
首先來看一下這三款晶片的封裝:LTC6811採用48引脚的SSOP封裝,該封裝尺寸較小,主要依靠引脚散熱; LTC6813陞級成了64引脚的eLQFP封裝,這種封裝底部中央帶有金屬焊盤,進一步提高了散熱效率; 而ADBMS6830在ADI公司的進一步開發下,除了原來的80引脚eLQFP封裝外,又新增了QFN封裝的版本,在同樣具有金屬焊盤散熱的情况下,進一步縮小了晶片面積。
以下為各晶片封裝圖:
從X光可以看出這幾顆晶片內部都是雙die的結構,大的承擔晶片的主要功能,小的起鍵壓輔助作用。 這套雙die的方法在該系列被一直沿用。
以下為X-ray圖:
走進晶片內部,從分析後的floorplan和頂層來看,可以看到LTC6811中待檢測的電池電壓經過了MUX多選後進入ADC通路,再通過FIR數位濾波器後從序列介面輸出結果。 LTC6813在LTC6811的基礎上陞級了單元數,同步的新增了MUX多選通道的數量,並且多了一條ADC通路,主體架構跟推測的一樣沒有太大變動。
而ADBMS6830則對晶片的架構做了一次大的更改,首先去除了MUX通道,改為採用檢測單元兩倍數量的ADC對電池進行同步冗餘檢測,其次將有限脈衝回應(FIR)濾波器替換成了無限脈衝相應(IIR)濾波器,提高了計算效率和降噪效果; 另外還設計了一個額外的輔助ADC,用來精准的獲取溫度、電源電壓、參攷電壓等關鍵數據。
以下為floorplan:
以下為頂層原理圖:
以上展示了該系列晶片的封裝設計、X-ray透視圖及內部結構分析。 下篇內容我們將從多個維度對該系列晶片進行深度解析,敬請關注更新。